数据赋能新教研 精准施策赢高考
——楚雄州202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物理质量分析会纪实
引言:以考促研,智慧共融
3月底,楚雄州2025届高三年级参加昆明市“三诊一模”联考。作为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关键战役,本次联考不仅是学生实力的试金石,更为全州物理学科教研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源。联考结束后,物理学科基地两位骨干教师参加了昆明市考试质量分析会,获取了数据、汲取了经验。由楚雄州教科所牵头,楚雄州高中物理学科基地于4月22日在楚雄一中龙泉讲堂组织了覆盖全州的线上物理学科质量分析会,以数据为锚点,以策略为航向,为二轮复习按下“加速键”。

一、数据透视:从命题到学情,多维剖析提效能
高中物理学科基地主持人向东老师立足“宏观诊断+微观拆解”,进行了数据导向下的试卷分析与备考策略建议:
(一)试题命题初衷与素养导向
1、聚焦主干,强化基础与综合考查:试卷覆盖力学、电磁学等核心模块,如选择题第9题融合板块模型与速度-时间图像,要求学生构建多过程物理模型;实验题第 12 题通过 “电阻测量” 考查电路设计与图像法数据处理,体现对《课程标准》中 “科学思维”“科学探究” 素养的分层要求。
2、重视实验细节,凸显操作与思维考查:针对实验题中“游标卡尺读数”“单摆摆长计算”等高频失分点,强调命题对仪器使用、误差分析等实操能力的关注,如第11题的摆长理解错误暴露学生对实验原理及公式的机械套用问题。
3、控制难度梯度,发挥诊断功能:全卷难度 0.38,区分度 0.48,通过 “变速圆周运动脱轨问题”“电磁感应双杆模型” 等综合题,精准定位学生在 “过程分析”“临界条件判断” 中的薄弱环节,为复习提供靶向依据。
(二)学情诊断:从数据短板到教学改进

向东老师基于全州 24428 份样本数据,结合学生答题卡截图,对每一题的命题意图、考查特点、真题\教材关联,学生的典型错误、错因溯源,应对策略等进行了逐题解读。揭示出学生表现的三大问题:
1、基础概念与实验技能薄弱:选择题第 7 题(竖直面圆周运动的脱离问题)得分率 0.13,反映学生动态过程和临界状态分析能力不足;实验题第 11 题 “摆长计算遗漏小球半径”、第 12 题 “实物连线错误”,凸显仪器操作与原理理解断层等。
2、综合应用与数学工具脱节:计算题第 15 题(双电源模型与动量定理应用)得分率仅 0.12,学生普遍存在 “过程分析不清”“矢量符号混乱” 等问题,暴露出物理规律与数学运算的整合能力欠缺。
3、答题规范与策略缺失:主观题中 “热力学第一定律符号错误”“动量定理正负符号错误” 等问题突出,反映学生对物理过程的严谨表述能力不足。
(三)备考建议:二轮复习组织策略优化

针对往届二轮复习中存在的时间上与考试冲突、碎片化,内容上简单重复,整合拓展不足等问题,向东老师提出二轮复习组织上的优化策略:针对不同学校不同学情,将考试训练和专题复习有机整合:以考试训练发现问题,以微专题突破问题,以补偿训练巩固问题。实验复习方面:贯通 “基础操作-创新设计”链条,结合教材实验,巩固基础性操作,开展“原理迁移”训练,突破易错点。
二、实操导向下的复习建议与细节把控
云南省高考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何永康老师的分享聚焦“实操落地”,提出:回归教材+微专题突破,应试技巧,颗粒归仓,打造备考闭环。

(一)回归教材:夯实基础与情境迁移
何永康老师强调教材是备考“根目录”,提出“三精”策略:
1、精研教材例题与插图:以 “汽车过拱形桥”“静电屏蔽”等教材模型为例,深挖“临界条件分析”“物理本质理解”,如通过“教材中测重力加速度”实验变式,拓展“手机传感器测周期”等创新方案,强化“知识原型→实际问题”的迁移能力。
2、精练教材变式题:将 “测量金属电阻率”实验与教材“游标卡尺读数”“螺旋测微器使用”结合,设计“喷管内径测量”“水流流量计算”等应用题,确保学生掌握“仪器原理-数据处理-误差修正”的完整流程。
3、精准定位基础薄弱点:针对选择题第1题(质量亏损、半衰期)、第3题(万有引力)等基础题得分波动,通过“概念辨析清单”“易混公式对比表”,消除概念盲区。
(二)专题突破:聚焦高频考点与思维建模
针对高考重难点,何老师提出 “三专”训练法:

1、专题突破核心模型
力学:以“滑块-木板”“传送带”等模型为载体,强化“受力分析→运动分段→能量/动量方程”的解题范式;电磁学中围绕“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”“电磁感应双杆模型”,总结“定圆心半径”“动量定理应用”等通用步骤,结合高考真题对比分析,提升模型识别能力。
2、专题强化实验设计
针对实验题“创新电路设计”“数据图像分析”,开展 “安安法”“伏伏法” 测电阻等拓展实验,训练学生 “器材替代”“误差补偿”思维,通过系列实验,理解基本实验原理在设计性实验中的迁移应用。
3、专项规范答题步骤
总结“计算题十步规范”:明确研究对象→标注状态参量→写出物理规律原始式→代入数据(保留单位)→化简结果(注意有效数字)等……,避免学生因“公式堆砌”“数据跳步”导致的失分。
(三)应试技巧:限时训练与策略优化
何老师结合一线教学经验,分享提分 “三利器”:
1.选择题“先定性后定量”:推广“排除法、特值法、单位判断法”等方法快速排除错误选项,缩短计算时间。
2.实验题“细节决定成败”:强调“描点连线用直尺”“有效数字按题要求”“误差分析分系统与偶然”,如“测量电源内阻”实验中,明确“电压表分流”导致内阻测量值偏差的本质原因等。
3.计算题“分步抢分”策略:对于压轴题(如第15题),建议“能写则写”:即使未完全解出,也需写出基础方程,争取步骤分;同时,合理分配时间(选择题约30分钟、实验题约10分钟、计算题约35分钟),避免因前松后紧导致失分。

三、结语
向东老师的数据驱动分析与何永康老师的实操经验分享,共同构建了“宏观策略 + 微观细节”的备考体系。全州高三物理教师将根据两位老师在研讨活动中的建议,在命题规律中把握方向,在学情诊断中精准发力,在细节落实中提升效能,全力以赴迎战2025年高考。
(楚雄州高中物理学科基地供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