师者风范 德润桃李
—— 记楚雄一中语文教师孙华交通事故中的师德之光
“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”,教师,承载着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。在楚雄一中,有这样一位教师,他用行动诠释着师者的风范,用仁心书写着教育的真谛。他,就是孙华老师。

2025年1月9日下午,那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上班时刻,孙华老师正一如既往从家赶往学校,迈向即将开始的课堂。当他行至团结路与文鼎路交叉口,待信号灯变绿,他如同往常一样,迈着沉稳的步伐,沿着人行横道前行。不料,危险正悄然降临。一辆不按交通规则行驶的电动自行车,急速右转,径直地撞上了心系课堂的孙华老师。巨大的冲击力让孙华老师瞬间失去平衡,重重摔倒在地,左脚受伤严重,无法动弹。
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这是孙老师一直秉持的信条。在事故发生的那一刻,孙老师没有被疼痛冲昏头脑,更没有与对方发生争执与口角。他深知,愤怒与指责无法解决问题,只会加剧矛盾。于是,他以友好的态度与对方沟通,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。
“对…对不起!”肇事者急的结结巴巴地说。
孙老师不慌不忙地安慰道“没事!你不是故意的!别急!我有医保!”
他在疼痛中依然保持着知识分子的温润,这种宽容与理解,彰显了孙老师为人师表的风度,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教师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冷静与理智。
“仁者爱人”,孙老师的行为,是对这一古训的生动践行。"躬自厚而薄责于人,则远怨矣",他没有因为自己的痛苦而迁怒于他人,而是以一颗仁爱之心,去体谅对方的过失。这种仁爱,不仅体现在对对方的宽容上,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责任上。
在受伤后,孙老师及时拨打了急救电话,并在现场等待救援。随后,他被送往楚雄州人民医院进行初步救治。由于伤势较重,孙老师于次日入住楚雄州中医院接受治疗。经过进一步的CT检查,楚雄州中医院于1月11日诊断孙老师左足第1至第4趾骨骨折以及跖骨骨折。
即使受伤严重,孙老师也未曾忘记自己的教师职责。他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年级领导请假,详细说明了自己被电动自行车撞到导致左脚受伤的情况。年级主任在得知此事后,迅速安排好孙老师的教学工作,以确保学生的学习不受影响。
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。
住院不到一个星期,孙老师就出院了。
肇事者说“怎么不多住几天院呢!”
他说“我要去给学生上课,不能影响学生的学习”。
学校领导叮嘱他要注意休息,可他说“我放不下我的学生”。出院第二天就杵着拐杖走进了教室。
孙老师的行为,是对这一精神的最好诠释。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,教师的责任感是何等的深沉与坚定。即使在身体遭受巨大痛苦的时刻,他依然心系学生,心系课堂。
孙华老师的行为,完美地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他遵守交通规则,是对法治的尊重与践行;他友善对待肇事者,是友善价值观的生动写照;他心系教学工作,是敬业精神的深刻体现。在他身上,传统美德与现代价值观交相辉映,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。
“师者当如竹,风雨中仍持节;师德应似兰,幽谷里自生香。”这或许就是对“为人师表”最生动的诠释。孙老师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,无论面对何种困难与挑战,都应坚守道德底线,弘扬传统美德,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他以身作则,用自己的行为为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 “人生课”。
孙老师的不虞之祸让我们看见:真正的师者风范,是疼痛时的克制,是受挫时的宽容,是困境中依然恪守“立德树人”的初心。从孔子“不愤不启”的教育理念到新时代“四有教师”的要求,中华师道精神正通过无数如孙华般的普通教师,在平凡的日子里薪火相传。
“德不孤,必有邻”。在楚雄一中,孙华老师是众多优秀教师的代表。他的行为,展现了楚雄一中教师队伍的高尚师德与精神品质。学校将以孙华老师为榜样,推广宣传他的美好师德,激励更多教师以他为标杆,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。让我们向孙华老师学习,弘扬传统美德,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!